點擊:[]
(外國語學院供稿)7月4至6日,第16屆演化語言學研討會在我校舉辦。副校長張學武、外國語學院院長樸銀姬、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主任孔江平在開幕式上致辭。
張學武表示,演化語言學作為連接語言學、人類學、生物學、考古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橋梁,其發展與人類對自身的認知、科技進步、社會實踐緊密相連,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本次論壇以“語言演化及語言接觸和融合”為主題開展多維度、深層次的交流研討,必將對構建更具解釋力和普適性的演化語言學體系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期待各位專家集思廣益、深入交流,積極探索傳統田野調查與實驗語言學、計算語言學、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的實踐路徑,在方言的形成與演化、典型和非典型人群的語言發展、語言的共時與歷時研究等方面形成更多共識,為促進多民族語言文化和諧共生、講好中國故事、深化東北亞區域人文交流提供寶貴的決策參考。
樸銀姬、孔江平表示,演化語言學是在語言起源、演化機制、認知基礎與社會功能等交叉領域持續探索的前沿學科。本次會議中,語言學、人類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云集,必將充分展示演化語言學的研究成果,也將為促進合作、孕育新構想提供重要契機。
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徐炳煊在閉幕式上致辭,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主任金俊淑主持開幕式,外國語學院教授李英浩主持閉幕式。香港理工大學王士元教授、美國印第安納大學Schoenemann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黃行研究員、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金永壽教授、北京大學孔江平教授、南開大學石鋒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彭剛教授先后作題為《Language and Human Uniqueness》(語言與人類獨特性)《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with a Focus on Grammar》(語言的演化:聚焦語法)《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的源流與發展》 《朝鮮漢字資源文獻整理與研究》《語言演化研究的不同視角》 《王士元之問:大語言模型與人類習得語言的方式有何不同?》 《普通話兒童語音感知能力的發展》的主旨報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袁家宏教授、湖南大學陳飛教授先后作題為《面向模型-大腦對齊的聲調識別與歸一化機制研究》《Reexaming the Mechanisms of Human Language Acquisition: Insights from Children with ASD and DLD》(重新審視人類語言習得機制:來自自閉癥譜系障礙和發育性語言障礙兒童的啟示)的特邀報告。
研討會為期3天,設有“語言的歷史及演化”“語言的共時與歷時研究”“典型與非典型人群的語言發展:語言、認知與大腦”等9個議題的平行論壇。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山東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發表了90余篇論壇報告。
一審:張宇鋒二審:杜有三審:陳艷玲
副校長張學武致辭
外國語學院院長樸銀姬致辭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北京大學語言學實驗室”主任孔江平致辭
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徐炳煊致閉幕辭
開幕式現場
研討會現場